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邹炳良与卢国龄:茶人暮年,壮心不已
2017年05月21日

邹炳良与卢国龄:茶人暮年,壮心不已

 2014年,一位再次创业品牌的老牌企业家,到云南寻找普洱茶产品线的合作方,在走访了多家知名茶企后,他选择的却是一家位于云南安宁市小镇上的不起眼茶厂,还邀请这家茶企的创始人负责监制茶品生产。
这个初创品牌,就是当年创造了茶叶销售奇迹的“小罐茶”,这家选址低调的茶厂则为海湾茶厂,这位创始人,正是如今普洱茶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邹炳良。
大国茶匠专题第一篇,陆离就来介绍下邹炳良先生与卢国龄女士这对“普洱茶界黄金搭档”的传奇故事。
志同道合的黄金搭档
1957年,18岁的邹炳良进入勐海茶厂审评科工作,为了提升自己,他先是进修学班,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茶检班毕业,随后在西南商检局、昆明商检局学习,继续进修茶叶含铅量检验、茶叶生化分析。
当时的勐海茶厂是国家实验茶厂,主销西北的滇绿,主销苏联的红茶,主销藏区的边销茶,主销香港的圆茶都有生产,而邹炳良当时从事的就是茶叶审评工作。
1963 年,邹炳良还参加了当时国家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分级红茶研制工作,这些学习经历与审评工作,让他积累起丰富的茶叶技术生产经验。
如果说邹炳良是深谙制茶工艺的技术者,那与他共事40多年的卢国龄,就是极具商业天赋与管理制度的商业人,两人共事多年,配合默契,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搭档”。
卢国龄的家世显赫,其父卢邦彦是云南豪商,曾任多家银行行长,还是“个旧锡业”的奠基人之,舅舅卢汉是云南著名的抗日将领,曾被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
在家庭熏陶和良好教育下,卢国龄性格开朗,很有韧性,早在高中时期就参加过地下组织,曾做过文艺兵、土改队长、广播员、教员,建国后参军,1954年转业到云南省商业厅。
1958年,由于“整风运动”,卢国龄被划为“右派”,下放到西双版纳勐阿农场种甘蔗,1959年调入勐海茶厂后,依然因为出身问题被“控制使用”。
尽管如此,卢国龄也从未抱怨过,她在勐海茶厂先后做过供销科、生产车间、财会科、技术科、生产管理办公室等职务,笑称自己是茶厂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1964年,为了更好地发展滇红出口,国家多部门联合在勐海茶厂开展分级红碎茶实验,其中茶叶的品质级差系数标准测定由卢国龄负责。
期间,她充分发挥自己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天赋,超额完成了这次任务,上层看到她的才能后,把全国的茶叶级差系数标准就交给她来做。
得益于这次机会,卢国龄能够去到各地出差,继续学习更多管理和财会知识,并运用到勐海茶厂的生产实践中,大大小小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数据处理等管理制度多达150多项,70年代个边境小县城茶厂能有如此标准化管理,卢国龄功不可没。
共启熟茶,创立大益
说到邹老的制茶生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熟茶发酵,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厂长范和钧就曾使用热蒸法人工发酵普洱茶,工艺不成熟,没有实现真正的量产。
20世纪70年代初,有香港茶商找到省茶司,说要买“红红”的普洱茶,云南方了解后才知道香港会人工洒水发酵普洱茶,而且广东也自主研发了一套“水发茶”技术。
(注:在那个年代,“普洱茶”一词多指使用洒水,高温高湿陈化等发酵手段的茶叶,并未严格规定茶青来源,因此各地乃至边境都有在生产普洱茶。)
由此,省茶司从各大茶厂抽出七人,前往广东省茶司考察学习,不过大家在当时都只学了点皮毛,回到云南后由于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相隔甚远,交流很少,两厂更多地是在自主发酵实验。
当时邹炳良任勐海茶厂试验小组组长,各种规格的小堆,冷水,温水,蒸汽潮水,发酵时间的长短都试过,在青石板上、水泥楼板上也都试着打过堆子,这也是勐海茶厂老发酵车间的由来。
那时做熟茶,还不叫渥堆发酵,而叫速成发酵法,由于缺乏经验,勐海茶厂发酵出的茶叶半生不熟,试制了6担(600斤)样茶,都不敢说是云南普洱茶,只好打着“云南青”的名号出口。
直到1975年,邹炳良的试验小组才做出了相对成熟的工艺标准,同年还诞生了经典的7572,后来省茶司的昌金强经理带着南天贸易公司的老板周琮来勐海茶厂交流学习,有了一手的市场信息和反馈后,勐海茶厂的熟茶发酵技术才逐渐发展了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需要澄清的误区,那就是邹炳良的熟茶之父身份。当年名单写道: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以及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各两人。
这份名单中没有提到邹炳良的名字,按资历与技术经验,当时的他其实是排不号的,邹老生淡泊名利,所谓的熟茶之父,其实是早期一些人为宣传时讲的故事及缪传,中国普洱茶终生成就大师,才是对这位茶人的最真实的评价。
1984年,邹炳良出任勐海茶厂第五任厂长、总工程师,同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在政策层面放开内销。
因此刚一上任的邹茶厂就要面临茶叶市场这个大问题,以前大家都是只管销售,没人跑过市场,危急关头,富有闯劲的卢国龄站了出来,带着两个员工跑了十多个省份,用7张合同卖出了5000 吨茶叶,解了茶厂的燃眉之急。
邹炳良上任厂长后不久,恰逢普朝柱同志任云南省委书记,普书记很重视云南茶产业,鼓励茶区开垦茶园,兴办茶业。而邹炳良是审评技术员出身,同样深知原料的重要性。
由此,在茶厂领导人与当地政策的支持下,勐海茶厂新建茶叶初制74所,恢复发展新老茶园十多万亩,1988年6月,还在布朗、巴达建成了两个万亩绿色生态茶叶基地。
说到原料,很多茶友都关心这一时期的勐海茶厂产普洱茶,用的是台地茶还是大树料,实际上邹老也曾解释过这个问题:
“凡是大树茶、高山茶,都是做饼茶,这种是客观条件限制了。勐海地区,凡是有台地茶,要72年以后才有台地茶呢,以前不有,都不发展这个台地茶。
凡是交通方便的地方,勐海茶厂都设立初制所,做红茶;凡是交通不方便的地方,要牛驼、马驼、人背的地方,都是由老百姓做晒青毛茶,这些都是高寒山区,所有这些地方,都是些古茶树,所以那个时候做饼茶,都全部是大树茶...”
如今一些80年代老茶的行情价,也能验证这个现象,如八十年代的下关甲级沱反而比同时期的乙级沱更低些,熟茶里八十年代的8592也高于同时期的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