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景谷县文山顶古茶山古树普洱茶特点介绍
2017年05月21日

景谷县文山顶古茶山古树普洱茶特点介绍

文山顶茶区位于景谷乡文山村,主要分布在该村海孜文笔凤大石寺周围,也是小景谷茶区品质较高的古茶茶园。
所属区域景谷乡(小景谷)位于景谷县县城以北,距县城41公里,北与镇沅县振泰乡交界。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6.4%,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200-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20℃,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5个村民小组。
景谷县位于横断山脉无量山西南段,是云南乔木老茶树分布较多的县之一,也是云南茶树最古老的生长区之一(1078年在景谷芒线发现了我国唯一的宽叶木兰化石,距今3540年,是公认的现代茶树始祖)。全县有古茶树(园)面积98490亩,其中:栽培百年以上古茶园30042亩,50-100年的老茶园6226亩,野生茶群落面积62220亩,主要分布在正兴镇黄草坝、通达,益智乡曼竜、苏家山,凤山乡顺南光山,景谷乡文山、文东等地,其中又以景谷乡(小景谷)古茶园面积为最多,品质也列于前茅。
小景谷茶区各村会基本都有古茶园分布,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名气最大的是苦竹山和文山顶两处古茶园片区。茶区乔木老树(生)茶的主要特点是:芽头肥壮、条索长、有绒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汤质尚饱满、回甘较好、杯底留香高。
附(摘录):
景谷是思茅市的一个傣族彝族自治县,地处无量山脉西南侧,历史上就是普洱茶主要产区之一。唐代樊绰《蛮书》所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唐南诏时置威远睑(今景谷)属银生府之辖地,产茶的景谷区、民乐区原属景东县,1958年划归景谷县。茶叶始祖,第三纪晚渐新世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新种)化石,1978年由中科院等处发现于景谷盆地芒线,被命名为"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茶叶在这里发源。
据《景谷县志》载,在今正兴乡黄草坝村乾坝子山岭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3处,有野生茶林:面积2千亩,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
一株树高20米,基部干径88厘米,幅宽16.5米,树龄约400多年。凤山乡顺南光山的2300~2500米高的山上,有野生茶树1千亩,与镇沅田坝野生茶树接壤。景谷乡村大黑石岩山,有大黑龙潭野生茶林1千亩,茶树干径在30厘米以上,山下两侧为景谷、凤山的茶叶产地。景谷乡文东村大中山,有野生茶林500亩,益智乡大田村大绿山,有野生茶林500亩,可以说这些与茶树起源摇篮有关。景谷的栽培茶历史也较长,已有数百年,据正兴乡黄草坝董、杨二姓家谱所记,清乾隆初期,先辈从恩乐(镇沅县)搬家来时,带来"南宋茶"栽种自食,以后渐为商品出售,至今已有9代人了。随著栽培传播,清道光年问,大村秧塔(景谷民乐乡)、勐麻、龙塘(景谷钟山乡)等地农民从澜沧江迤引进茶种栽植。
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秧塔陈氏老人到澜沧江迤西做生意,从茶山坝引进大白茶栽培,清咸丰初年,景谷镇的苦竹山、马鹿山农民开始种茶自食。清光绪年间,景谷镇纪家营的纪襄廷从双江引进茶\ 种,先试种,后倡导群众性种植,至宣统二年(19lo),已种植茶园80亩,民国23年(1934),景谷街年销茶叶100吨,民国
26年(1937)销售茶叶550 吨。景谷茶区以江河为中心的生产区域,在小黑江上游、景谷河、大村河、『新村河、文绍河等流域的半山区或山区均为茶叶产区。
清乾隆后,茶区由正兴黄草坝渐向回萨、宽宏、秧塔、勐麻、龙塘、文山、大村、宣化(今凤山)等地扩展,数年后,景谷河两岸形成茶区,到了清末,茶区渐由西北扩展到西南地带。据《威远同知报告》载,宣统三年(19l 1),有勐主、勐班、勐戛、宣化、回萨、翁孔、习环、西萨等乡陆续种茶10万株,境内四方有茶分布。民国9年(1920)时,种植茶叶的区乡有:中区(今钟山乡)的勐麻、芒冒、龙塘街、大海、文朗、坝朗;东区(今正兴乡)有黄草坝、回萨、宽宏、谦岗、西萨;南一区(今益智乡)有习环;南二区(今碧安乡、勐班乡)有勐主、勐班;西一区(今民乐乡翁孔上)有翁孔、大村、秧塔;西二区(今民乐乡翁孔下)有新村、南谷;北区(今凤山乡)有文绍、大田、自家村等地,区区种茶。《云南通志》载:"民国9年(1920),景谷区、猛倮区(今民乐乡)共植茶树3347万株,年产量35.5万斤。"民国23年(1934),景谷县属茶区扩大为8个区18个乡,成为云南的著名茶区。1949年全县有茶园1.1万亩,采摘面积10200亩,产茶128吨。1990年全县11个乡镇117个村种茶有茶园45701亩,采摘面积31457亩,茶叶产量1084吨。
 1321411671293.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