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什么才叫真正的懂茶?这篇文章告诉你
2017年05月21日

什么才叫真正的懂茶?这篇文章告诉你

什么才叫真正的懂茶?

这个问题是困扰许多茶友的问题。

许多茶友喝了十多年的茶,自诩喝懂三大产区所有的名山古树,喝过几千年的古树茶,对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老茶也深有研究,自我感觉良好,突然遇到制茶三五年的茶商,分分钟被教做人,这种情况也不少见。

有些新人 ,可能前后加起来也没喝过几次古树茶,可是茶汤入口过喉,他就是能判断好坏,可能说不出好在哪里,但对于好的东西,总能敏感的辨别出;

还有一些茶商非常头疼,可能自己冲泡了一个喉韵深,体感明显,水路细腻的高杆古树给茶友,茶友永远只会说这茶香甜苦涩,对于更深层次的东西完全没有概念,冬虫语火,夏虫语冰,枉费一番苦心。

那问题来了,到底怎样才叫懂茶或懂喝茶?

先说我自己是如何看待是否懂茶的,至于如何判断懂茶我们后面再说。

我觉得没有懂不懂,或者什么程度叫懂喝茶。

喝山头茶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登山的过程。

有人看见这座山峰高耸入云就望而却步,只选观欣赏它的风景,那我们只能说他可能不适合山头茶。

只要有人愿意去登山,那么他们都只有因为所登高度不同看到的视野不同,风景不同,心境不同。

按照这个角度来说,无论站在什么高度,都可以说懂,也可以说不懂.

山上的人不必嘲笑山下的人,因为你不知道你上面还有多高。

山下的人也不能坐井观天,以为自己看到的风景就是最漂亮的。

客观上来讲:即便一个人只能喝到香甜,感受不到韵味和水路,那只是他站在他那个高度能看到的风景。不能说不懂吧?对于茶叶本身来说,也是客观事实啊?

所以我觉得,只要有人愿意去爬这座山,无论最后到达什么高度,都证明了他的优秀。

一、当我们在谈论茶叶本身的时候,我们本质上是在谈论什么?

茶友们对于这个场景一定不陌生,不管一个人懂不懂茶,当大家坐在一起喝茶的时候,对于这样的语句一定不陌生:

如果一个人刚接触山头茶,他可能会说:这个茶香气真好,这个茶回甘好、甜度高……

如果一个人接触了一段时间的茶叶,有一定的品饮能力,他可能会说:这个茶水路细、喉韵深……

但其实我们不仅仅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还会听到:

这茶汤色看着很透亮,这个茶树龄很大吧?

这茶喝着怎么有股糊味,怕不是炒糊了吧?

这茶叶底的香气很清爽嘛……

这茶喝着味道砸那么怪?怕不是存坏了吧?

为什么我要把这两种问题分类呢?细心的茶友可能已经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香气、水路、喉韵等说的是:品鉴;树龄、杀青、仓储等说的是:品控.

事实上,当我们在讨论茶叶本身的时候,本质上就是在谈论这两个体系:品控和品鉴。所以懂不懂茶其实背后说的就是:品控和品鉴。

我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品控体系,即品质控制的判断标准;品鉴体系,即品鉴的判断标准。

理论上讲,只要个茶人或茶商同时拥有这两套体系,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懂茶。

二、任何一款优秀的产品都逃离不开的品控体系。

品控这个词,制茶的人经常提,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讲透彻。

事实上,也没有人说得清楚,起码对于我而言,也只是品控道路上的小学生。

毕竟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山头,微小的产区,而是整个澜沧江流域,甚至是全中国。

但有个诡异的事情,几乎所有的茶企都很难说清楚品控这件事,但每家都有一套品控体系,而且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这说明一个问题,对于品控的大方向,大家都能明白。

品控无外乎三件事:原料、工艺和仓储。这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普洱茶好品质的黄金三要素。

大家不要小看这三点,任何一点的不到位甚至是瑕疵都会影响普洱茶的品质走向。即便是看似简单的原料,其所蕴含的知识点也是非常庞杂的。

如果明白了叶种之前的区别,大家就容易明白:

大叶种滋味雄强,势大力沉,内涵深厚;小叶种香气高扬,汤水细腻,层次丰富。

比如为什么会有老茶商觉得叶片薄、节间长、叶质柔软、叶边缘锯齿模糊、叶脉清晰突出的茶是古树茶?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森林茶的特征。空旷地全光照的条件下生育的茶树,因光照强,叶形小,叶片厚,节间短,叶质硬脆;而生长在林冠下的茶树叶形大,叶片薄,节间长,叶质柔软;般来说,也只有古树茶生长在森立中,所以也不无道理;

再比如,为什么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这是受到光质的影响:

茶树中叶绿素只能吸收红光/橙光,蓝光,紫光,红橙光影响碳带谢,茶树生长快;蓝紫光影响氮代谢,氮的代谢影响含氮类物质的多少,在一定海拔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丰富,蓝紫光比重增加,这也就是高山云雾氨基酸/叶绿素和含氮类芳香物质增加。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的原因。

负责任的说,每一个词汇的背后很有可能都是一本新华字典般的厚度的内容,谁又能达到“致广大,近精微”呢?

再告诉大家一个不争的事实:

做山头茶的茶企、料头、品牌所谓完善的品控管理体系,都是在小微产区,或者品牌深耕的山头试用,跨越了那个区域,那个山头,品控管理很有可能失效。一方面,我们赞扬着山头茶的丰富;另一方面,我们也惧怕着山头茶的庞杂。

三、喝茶,喝的是一种态度!

关于品鉴体系的搭建、以及方向,之前无数在文章中提及,这里就不细说了,有需求的茶友可以到合集中去找找。

按照文章开头的“登山说”,最后这一段,我想延伸一下:喝茶,喝的是一种态度。

那天与一位同行喝茶,聊起一个问题,我们喝了这么多山头,见了这么多的天花板,一点一点的抠品控的细节,几乎记录了每一泡茶的表现,每一款茶的转化,可是当我们在销售茶叶时,几乎只会遇到两种人群:

一种是懂或者自以为很懂的茶友,他们只在乎山头茶所处的高度,而不问自己对于山头茶的态度,然后常常感慨找不到好茶,但事实上是“其真无马耶”?还是“其真不知马”也?

一种是觉得喝什么都无所谓的茶友,似乎在他们的嘴里永远只有口感、香气、回甘生津,没有水路、喉韵、茶气的概念;

那我们辛辛苦苦的研究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到底到什么程度才叫懂茶呢?

我想了很久,突然想到一个自己很喜欢的词:文以载道。我想化用一下:茶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