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朋友可能有个共同困惑:看到"曼松""倚邦""古六大茶山"这些关键词,总会下意识联想到"易武茶"。甚至不少老茶客早期也犯过类似迷糊——曼松明明属于倚邦,怎么就和易武绑在一起了?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段被历史与商业共同书写的"易武化"往事。
一、历史转折:易武如何从"小透明"逆袭成古六大茶王?
要理解曼松与易武的关系,得先回到清代普洱茶的黄金时代。
第一步:产业重心转移
清道光年间,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中,莽枝茶山因战乱和过度采摘逐渐衰退;而曼撒茶山(今易武)却因政策红利迎来转机——乾隆初年,普洱府放宽茶叶垄断经营,上万汉民涌入易武垦荒种茶。短短四五十年,易武新增茶园超3万亩,从边缘产区逆袭为"贡茶主力军"。
第二步:贸易中心成型
随着号级茶庄(如同昌号、同庆号、同兴号)从倚邦迁移至此,易武迅速成为集种植、生产、贸易于一体的"普洱茶经济特区"。到嘉庆、道光年间,这里年产干茶已达7万余担(约3500吨),茶号林立、马帮喧嚣,连《普洱府志》都记载:"麻黑、曼洛茶山划归易武,易武显大。"至此,易武正式接过古六大茶山的产业大旗。
二、行政之变:地理归属模糊了产地界限
如果说历史机遇让易武"上位",那行政调整则直接推动了"大易武"概念的扩张。
现今曼松行政区划上归属于象明乡,清代归属倚邦土司管辖,与易武直线距离仅50公里。但到了现代,部分原属倚邦的茶山区域被划归勐腊县易武镇。这一纸行政划分,让倚邦茶在包装、宣传时更自然地被归入"易武茶"体系——就像今天我们说"杭州龙井",其实涵盖了西湖区、钱塘区等多个地理单元。
三、贸易逻辑:倚邦茶借易武IP走天下
除了行政因素,真实的贸易链条更直接地模糊了产地边界。
1. 生产加工绑定
倚邦与易武同处西双版纳茶区,海拔、气候、土壤高度相似,茶叶风味本就有共通性。历史上,倚邦的毛茶常通过易武的茶马古道外运,再在易武完成蒸压、包装等精加工工序,最终以"易武茶"名义销往全国。时间一久,消费者自然记不住"倚邦",只认"易武"。
2. 茶商主动借势
清代中后期,倚邦因滇西回民起义、瘟疫等接连重创,茶园荒废、人口外流;而易武因是"贡茶采办中心",又有交通优势(靠近老挝、越南商道),成了茶工、商号的"避风港"。为了生存,许多倚邦茶商干脆"蹭"易武的知名度,把自家茶叶标为"易武茶"——就像今天小品牌挂靠区域公共品牌打市场。
四、市场推手:资本如何重塑"大易武"概念?
真正让"古六大茶山=易武"深入人心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普洱茶热潮。
当时易武凭借两大优势率先被资本选中:一是历史积淀(号级茶多出自此),二是古树茶资源(未被现代茶园过度破坏)。为了扩大"易武茶"的市场份额,商家将邻近的倚邦、蛮砖(古六山)等地茶叶纳入"大易武"体系,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刻意弱化具体产地差异——毕竟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易武"比"倚邦""曼松"更好记、更有认知度。
结语:认知偏差下的商业选择
说到底,曼松乃至古六山的茶被认为为易武茶,是历史变迁、行政调整、贸易逻辑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消费者而言,"易武"是个省心的统称;对商家而言,这是降低市场教育成本的聪明选择。但喝茶终究要喝明白——了解背后的故事,下次再遇到标"易武"的曼松茶,你就能笑着说一句:"我知道你们的'前世今生'。"
田心,本名赵琦君,生活艺术家,最具思想性的茶品牌策划人,最受茶人青睐的服装品牌翦定制创始人。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