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越“黑”越靓的普洱茶
2017年05月21日

越“黑”越靓的普洱茶

 互联网时代,“ 被黑 ”实在称得上是网络公民的“ 基操”,甚至对于依靠流量生存的人和事物来说,相比较“被黑”,它们更害怕“被遗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被黑”是被持续关注的必然现象之一。
普洱茶,从它在 21 世纪初重返大众的视野开始,似乎就自带“招黑”体质。过去二十年里,各种各样的舆论围绕着普洱茶铺陈开来,是名副其实的风浪迭起,然而普洱茶却用自己的特质回应了这一切。如今,普洱茶的蓬勃展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
当然,我们也不必被受害者思维所捆绑,从客观角度来说,普洱茶在整个中国茶界里多少有点显得格格不入,特立独行,更极端一点来说,它的存在提供了另一种茶的审美,拓展了人们对茶的认知的边界。所以,所谓“被黑”这样的表述似乎并不准确,它更像是种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或者不够了解之下的误读。
“杀不死我的终将令我强大”,回头看看那些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会引发思考。
2005 年:“猪圈发酵普洱茶”事件
事件始末:
2005 年 7 月 28 日,广东省的一家报纸《信息时报》刊登了篇《猪圈里发酵速造“旧普洱茶”》的报道,报道称某报料人获取到的信息:四会市市郊的一个茶叶加工厂,曾经的猪圈现正发酵普洱茶,地面满是蛆虫,旁边是个臭水沟。并且还配上了报料人提供的图片。文中还爆出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通过洒水—晒干速成制作“普洱老茶”的现象。之后,此报道被官方证实为虚假新闻。不过,随之而来的是诸多老茶造假事件被爆出,“湿仓”茶的概念也出现在了市场上,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引发思考:
以“陈”为美、以“发酵”为纲的普洱茶,它注定不可能“坚壁清野”(余秋雨语),由此自然会带来一些不那么美妙的联想。而彼时大家对普洱茶的认识更为模糊和混乱,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实属正常了。
但是透过这样的现象,我们也能看到普洱茶老茶的收藏、品饮从来都是普洱茶核心价值的一部分,至于如何实现老茶“越陈越香”?如何辨别何为“陈”何为“香”?等一系列的问题就这样被抛到了更多消费者面前。对于到底如何仓储普洱茶,也引发了新的认知改变。这是至今都还在热议的普洱茶话题。
2007 年:“普洱茶崩盘”事件
事件始末:
2007 年年中时,普洱茶的价格经历了一次断崖式的下跌,从“凡是压成饼的”都能赚钱,变成了“堆在仓库里没人要”的赔钱货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整个市场陷入了崩盘的绝境,也让很多狂热的从业者瞬间清醒。彼时的舆论几乎是群起而攻之,否定了普洱茶最核心的价值,也给普洱茶贴上了“疯狂炒作”的标签,不得不说,这个“炒作”的标签时至今日仍旧没有被完全撕下。
这一次所谓的“崩盘”事件直接原因可能在于市场或者说资本敏锐地嗅到了普洱茶的金融属性,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将其无限放大,超过了市场的承接能力,进而导致崩盘。但是从另个维度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彼时的普洱茶本身还处于混乱之中,它没有标准,不知规范,在这样的混乱中,走到崩溃边缘实属正常。
引发思考:
“越陈越香”作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之一,其实早在百余年前就为人所认可。陈年普洱茶,根据年份不同会有不同幅度的升值,这在制茶的茶庄、买茶的消费者之间已达成了共识。现代的普洱茶经营者们在认识到这核心价值之后,将现代金融学的概念套用在了普洱茶身上,因此我们现在会说普洱茶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那么如何在合理范围内实现其核心价值、运用其金融属性才是真正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的问题。
要让更多人认识和认同普洱茶的金融属性,就必须树立起过硬的行业规范。2008 年,普洱茶的第一份国家标准诞生——《GB/T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正是从这份国标开始,我们对普洱茶的概念有了一些基本的明确和清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也陆续出炉,涵盖了茶园种植管理、普洱茶加工、普洱茶仓储等许多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当地政府、从业者都在努力完善普洱茶的标准体系。
2008~2012 年
普洱茶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的各种传闻
事件始末:
2008 年,普洱茶市场刚刚恢复平稳,还未走出低谷,“喝茶导致钙流失”的消息又开始广泛的传播。2012 年,一个自称“人体工程学教授”,名叫“李建军”的人,发微博称普洱茶中含有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进而得出结论说普洱茶“致癌”。
类似言论一出,消费者自然是大为震动。喝普洱茶究竟是对健康有利还是不利?这其实是一个亟待科学界回答的问题。当时在普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启了“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建立了“没有围墙的研究院”,集结了国内外的各类专家学者,重点进行普洱茶的功效研究。其中的领军人物是为很多人熟知的盛军博士,盛军教授的团队后来对喝普洱茶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喝茶不仅不会导致钙流失,反而还会增强骨密度。
其实验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药物学杂志《药物学前沿(Frontiers inPharmacology)》上,在本刊上也曾发表过《喝茶有利于防止老年骨质疏松》一文(见 2011 年 1 月刊)。至于黄曲霉素的问题,CCTV 新闻频道在《东方时空·真相调查 》中播出了 12 分钟的采访报道证实“ 普洱茶致癌 ”的说法不成立。本刊也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针对该事件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辟谣
引发思考:
对于普洱茶健康功效的关注实际上提出了个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早在 1979 年,“销法沱”就有了一份权威的健康实验报告,只不过当时的国内对此并不了解。普洱茶是典型的经验走在科研前面的产业,当普洱茶在现代复兴时,科研领域尚未将注意力投射在普洱茶上,且科学研究并非一朝一夕,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科研成果,并逐渐为社会所认知。所以,在普洱茶科研领域,一方面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大有可为。
这件事还引发了一个思考,那就是普洱茶如果要经历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仓储过程,其保存的环境就非常重要了,否则难免造成各种污染,导致茶叶变质或者品质低劣。从此之后,大家也逐渐认识了“莞藏普洱”,在东莞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仓储研